潘坤萍:仁愛啟智 潛心育人
?編者按:在隆陽區(qū)2022年高中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中,芒寬民族中學潘坤萍老師榮獲思想政治組特等獎,今天展示的是她的獲獎事跡。
一、教師簡介
潘坤萍,女,生于1994年3月,云南師大思想政治教育專業(yè)畢業(yè),二級教師。自2016年9月到芒寬民族中學任教至今,從事初、高中政治教學工作,2017年3月至今擔任教研組長,2018年-2021年擔任高中61班班主任。曾獲隆陽區(qū)模范教師、芒寬鄉(xiāng)優(yōu)秀教師、芒寬鄉(xiāng)優(yōu)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。教育格言:教師要有愛心、耐心、細心、恒心和進取心。
二、教育故事
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教育工作者,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卻給了我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,可以說,作為教師,我是快樂的、幸運的和幸福的。
“沒有愛就沒有教育”,每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,我就會想起一個女孩。她任性又孤僻,總是違反紀律,比如,私藏手機、上課打瞌睡、搗亂。依稀記得在2018年的秋季學期,作為高一新生開學不足一個月,她就私藏手機不下3次,事情一樁接一樁,給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增添了很多難題。想過很多辦法,家訪,找初中班主任做工作,談話等好像并無明顯成效。但作為一名教師,我的教育價值觀,實在無法容忍自己放棄她。在一次周記里我發(fā)現(xiàn)她并沒有按要求去寫,只是畫了一幅畫。起初的我是無比憤怒的,冷靜下來細想,這或許是一個突破口。我想起前蘇聯(lián)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說過這樣一句話,“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(yōu)點,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”,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(yōu)點,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。雖然可能只是一個閃光點,但很有可能經(jīng)過這個閃光點挖掘出埋藏在她心里頭的大金礦。瞬間豁然開朗,興許這個學生可以去練特長,學美術。通過和其他老師的共同努力下,最終說服她去學了畫畫。雖然后來她依然出現(xiàn)了一些狀況,但她的眼睛里明顯有了光,學習也明顯有了目標和動力,上課紀律逐漸良好,違反學校紀律的次數(shù)也越來越少,在2021年的6月她如愿考起了本科院校。我替她開心,也為自己的堅持開心。
回想起來,她的出現(xiàn),對我來說是磨礪,是成長,是欣喜和自豪。就如李振西老師所說的,其實你不必擔心你們班里面總是有那么幾個“問題學生”,因為多一個“問題學生”,就會多一個研究的對象,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收獲。正是因為是她們的出現(xiàn)讓我懂得,愛是教育的起點和出發(fā)點,沒有愛就沒有教育。我的學生,大部分是留守兒童或家庭情況比較特殊,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教育,導致部分學生怯懦或叛逆。做好學生心理疏導工作是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一方面,我通過家訪了解走進學生,另一方面除了學習外也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,走近學生,走進學生,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,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困難,同時也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的人生目標,做好理想目標教育。
6年的教育經(jīng)歷讓我明白,學生是能懂人情世故和明辨是非的,他們喜歡的是對他們有耐心、愛心,有能力、博學專業(yè)的教師,這樣學生才能發(fā)自內心的信任和喜歡你。因此,教學中我一直秉承和堅持刻苦鉆研,不斷革新的理念。在教體局、學校和社會各界的關懷指引下,積極借力團隊的力量和先進的現(xiàn)代信息工具,我不斷地研究教學,研究學生,研究教材教法、新課程標準和真題。通過研究更精準把握學生學情,明確考情,提升教育教學質量。始終做到課前踏實嚴謹備課,課中發(fā)揮學生主體作用,課后勤于反思。
總的來說,教育要有愛心、耐心、細心和恒心,也要有不斷學習進取的心,才能真正實現(xiàn)教育的意義。為了適應現(xiàn)代教育教學的需要,我將嚴格嚴格要求自己,不斷學習,虛心求教,磨礪自己,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專業(yè)素養(yǎng),使自己成為一名無愧于自己、無愧于學生、無愧于學校和社會的,學生喜愛、同事信任和社會認可的教師。
三、獲獎感悟
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的這樣任務如此艱巨和時間如此緊促的競賽,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,我的內心十分激動。從接到通知到開始準備,內心十分惶恐,面對學校和同事的期盼與信任,面對怕自己一點思路都沒有、提筆忘字,時間不夠的當場寫論文環(huán)節(jié),面對陌生的班級怕學生不回應、不配合……,一切都是未知的,惶恐和焦慮,也有偷偷想過要放棄,在無數(shù)次掙扎中,感謝學校、家人、朋友和同事的支持與鼓勵,也感謝自己最終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,否則將失去一次十分重要的學習機會。從講課思路梳理、課件制作、導學案制作、教學設計、備考方案、當場寫論文到完成授課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對我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。最重要的是,通過觀摩其他老師的課,形成思維碰撞和自我反思,對我來說更是非常難得的學習的好機會。我深知,每次的收獲和成長,不僅是我一個人的付出與努力,更是學校的全力支持和教研組所有教師們的共同努力。這些都為我今后的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,同時我也會將自己所學傳遞給學校其他同事,為我校教育發(fā)展增添色彩和思考。

供稿:隆陽區(qū)教育體育局
編輯:張曉玲|編審:莽紅升
責編:楊 偉
新聞采訪熱線:0875-2160649
新聞投稿郵箱:lyqxmt@163.com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