霽虹橋:“人力所通”的歷史見證與時代新篇
蘭津古渡霽虹橋位于瀾滄江上游的水寨鄉(xiāng)平坡村委會,被譽稱“西南第一橋”,是古西南永昌古道的重要樞紐。據(jù)《中國科技史》載:“霽虹橋為世界現(xiàn)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鐵索橋”。其建筑規(guī)模龐大,兩側(cè)橋頭堡高大雄偉,雙亭精巧別致,過庭寬敞明亮。兩端排登,臨江觀色,古木送爽,為古代建筑橋梁史上的經(jīng)典所在。
?
霽虹橋以西的普陀巖摩崖石刻位于霽虹橋遺址原西橋墩旁,為南方絲綢之路上著名摩崖石刻之一。這瀾滄江畔峭壁千仞的羅岷山普陀巖,分東西兩壁,下半部是光滑的石壁,約三、四十米高,形如刀切,不凸不凹,猶如豎立著的鏡面。于是乎,誠如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所言“遷客騷人,多會于此,覽物之情,得無異乎”。歷朝歷代,各路文人墨客至此,面對眼前青山綠水,風(fēng)景如畫,紛紛駐足流連,或借景抒情、或吟詩詠懷,進而留下詩文墨寶鐫刻和題詞,實在是不亦樂乎?而這些石刻都是利用天然崖壁題寫,可辨時代最早為明嘉靖,最晚為民國十年,前后延續(xù)400多年。石刻多直書陰刻,字徑大小從1米多到10余厘米不等;書法多行楷書,也有部分隸書和篆書;體裁包括題名、題贊、詩詞、對聯(lián)等幾大類,石壁墨跡,想象超脫、筆力雄健、氣勢磅礴、風(fēng)格獨到,當(dāng)為后來人品賞評析的文學(xué)典范。普陀巖東側(cè)字體大約一米見方的刻字則為篆書,鐫刻年代更早。摩崖石刻集書法、藝術(shù)、文學(xué)為一體,規(guī)模宏大,題刻集中,具有較高研賞價值,其高超的石刻技藝征服了往來行者,非今之書帖所及,被人們譽為“西南絲路上最大的石刻群”和西南絲路上的“文化圣地”。
由于題刻早早就已經(jīng)布滿,后人再難尋方寸之地題詠,故有人以更大的字體鐫刻以覆蓋前人的銘刻,有的覆蓋竟達三四層之多,有的竟字大如斗。
在這諸多的題刻中,“人力所通”四字為陰刻楷體,橫書,幅高1.80米,寬6.0米,長白嵩祿題。這是博南古道霽虹橋頭摩崖石刻最大的一件作品。“通”字,古義為“達”。東漢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解釋說“通,達也”。《易·系辭》中則有“往來不窮謂之通”句,即所謂“推而行之謂之通”,而“人力所通”四字連用,則最早出自于《禮記·中庸》,所謂“舟車所至,人力所通,天之所覆,地之所載,日月所照,霜露所隊,凡有血氣者,莫不尊親,故曰配天”。
憶往昔,遠在“漢德廣,開不賓。度博南,越蘭津。度蘭倉,為它人”的古老歌謠中,我們的先民光著赤腳,搭把草鞋,踏著嶙峋怪石,披荊斬棘,跋山涉水,早早就將產(chǎn)自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等商品運至大夏(今阿富汗)。這才使得能夠被那個通西域的西漢張騫所發(fā)現(xiàn),經(jīng)詢問是從“身毒”販運而來,由此推斷在我國西南地區(qū)有一條從蜀地通往身毒的民間商道,并在回國后向漢武帝做了匯報,引起武帝重視,后者多次派兵開西南夷,最終將該古道納入官方經(jīng)營范疇,由此正式拉開了我國西南地區(qū)與緬甸、印度等國長期經(jīng)貿(mào)文化交流的序幕,人稱此道為南方絲綢之路。自此,馬幫馱鈴響徹西南,絡(luò)繹不絕,經(jīng)久不衰,這里成為上接大理、昆明至中原大地,下接緬甸、印度至中東的國際運輸大通道,曾一度輝煌,成為人歡馬叫馱鈴鬧,市井繁華、經(jīng)濟繁茂的一方風(fēng)水寶地。
而今,隨著時代的變遷,這個“通”字被賦予新的意義。霽虹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遺跡,其真正的意義已經(jīng)不僅僅在于橋本身,同時也在于橋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人生哲理。這座橋,讓天塹變通途,造福了一方百姓;讓山長水遠的中原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相繼涌入永昌大地;讓世居山野的蠻荒之夷看到了精彩的世界,于是,勤勞智慧的水寨人民集思廣益為“人力所通”四字做出更為具體的譯文詮釋:“人和馬都可以通過的橋梁。經(jīng)過艱苦努力開通的道路。世上萬事之關(guān)鍵在于人”。
顯而易見,這“人力所通”四字,已然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水寨人民的一種共同的理想和信念,這給我們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振興和鄉(xiāng)土教育帶來了“人定勝天”的深刻哲理。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外界溝通,世界通了,文化通了,思想和理念通了……于是水寨的百姓也更安居富足。


回顧霽虹橋的往事今生,曾經(jīng)過了藤篾橋、木橋、鐵索橋的多次演變。在歷史上曾多次毀壞,多次修建。1986年由于上游滑坡截流,僅存橋墩和護堤,部分鐵鏈和鐵柱(固定柱),而到了2016年,公路橋、中緬油氣管道橋、大瑞鐵路滄江大橋于霽虹橋原址上形成三橋并立的奇觀,再次發(fā)揮這里“要塞”“咽喉”“鎖鑰”的作用。
舉目四望,“鋼鐵綠巨人”的大火車穿山過澗,時不時呼嘯而過。曲徑通幽處,汽笛鳴山鄉(xiāng)。有山光水色、優(yōu)美風(fēng)景;有游艇汽船、大小車輛;有人文景觀和現(xiàn)代化旅游設(shè)施;休閑垂釣、農(nóng)家樂、民宿餐飲……文化水寨建設(shè)蓬勃興起,生態(tài)旅游成為了時尚。
這難道不是“人力所通”四字哲理帶給我們奮斗精神信念轉(zhuǎn)化成的豐收碩果嗎?它使我們歷盡滄桑而不倒,久經(jīng)風(fēng)雨卻更強!?
供稿:水寨鄉(xiāng)水寨中學(xué) 張洪波
一審:楊宣嬌 楊艷青(實習(xí))
二審:鄒 麗
三審:楊 偉
責(zé)編:楊 軍
新聞采訪熱線:0875-2160649
新聞投稿郵箱:longyangxinwenwang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