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說廉經典】靜以修身 儉以養(yǎng)德——諸葛亮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3-17 09:00 瀏覽次數:1287次


廉潔故事
“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(yǎng)德。”出自諸葛亮《誡子書》,強調恬靜以修善自身,儉樸以淳養(yǎng)品德。這既是諸葛亮一生清廉自守的深刻總結,更是他對后代的諄諄教誨,一代又一代諸葛裔孫秉承先祖遺風,為官者公而明察、廉而生威、嚴于自律、不受不污,為民者篤守品行、勤勞務實、積極進取、自強不息,發(fā)展和創(chuàng)造了許多新的業(yè)績,被世人廣為稱頌。
公元234年,蜀漢丞相諸葛亮兵出武功山后,憂心忡忡地給遠在東吳的兄長諸葛瑾寫信說:“瞻(諸葛瞻,諸葛亮之子)今已八歲,聰慧可愛,嫌其早成,恐不為重器耳。”為政事鞠躬盡瘁已久的諸葛亮在這一年走向人生的盡頭,他于臨終之際,留給時年僅8歲的兒子諸葛瞻一封不足百字的家書,這便是著名的《誡子書》。
諸葛亮46歲才老來得子諸葛瞻,在情感上他很喜歡這個兒子,同時他理性認識到兒子未經世事磨礪,終究難成大器。因而他才在離世前,總結自己全部的人生經驗,要求兒子從思想上靜心、立志,從行為上勤學、廣才,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國家棟梁。
極力勸勉后代要“儉以養(yǎng)德”,位極人臣的諸葛亮又是如何樹立表率的呢?在五丈原逝世前夕,諸葛亮向后主劉禪上表托付后事。他在這份遺表里著重報告了自己家中留下財產的詳細情況:“成都有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頃,子弟衣食,自有余饒。至于臣在外任,無別調度,隨身衣食,悉仰于官,不別治生,以長尺寸。若臣死之日,不使內有余帛,外有贏財,以負陛下。”這不僅是諸葛亮的一份家庭財產收入的申報表,更是他一生廉潔從政的真實寫照。
之后諸葛亮向長史楊儀等人留下遺命,身后葬在漢中定軍山下,借助山勢作墳,墓冢大小夠容納棺材就行,斂葬時穿平時的衣服,不需要其他陪葬的器物。這在厚葬之風盛行的漢魏時期是難能可貴的,更體現出諸葛亮為官節(jié)儉、力戒奢華的高貴品質,也為當前黨員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以身作則、從我做起,大力弘揚艱苦奮斗、勤儉節(jié)約、珍惜糧食的優(yōu)良作風,自覺養(yǎng)成過緊日子的習慣提供了有益借鑒。(來源:清風隆陽)
暫無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