蕉洞春光鬧元宵
?春到人間暖,節(jié)來萬家圓。每逢正月十三,在隆陽區(qū)漢莊鎮(zhèn)云瑞村臥獅山下,一年一度的“芭蕉仙洞會”如期舉行,喜氣洋洋鬧元宵。
“蕉洞春光”原為保山著名的外八景之一。“芭蕉仙洞會”是鐫刻在當地老百姓心里的民俗盛會。
春節(jié)期間逛“芭蕉仙洞”廟會,是保山壩子最具煙火氣和文化韻味的活動之一,規(guī)模雖不大,廟會上,四鄰八鄉(xiāng)的村民如約而至,聚集在臥獅山下,人聲鼎沸。攤販云集,攤位上的山貨滿滿當當,令人眼花繚亂。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不絕于耳,各色小吃香氣四溢,熱鬧喧囂,喜氣洋洋。逛廟會,邂逅新春元宵節(jié)的煙火,相逢故交摯友,品嘗酸辣咸香,感知歲時節(jié)日的溫柔,這就是芭蕉仙洞會的魅力所在。
?
“芭蕉仙洞會”藏著深邃的歷史記憶。據《永昌府志》記載:“在城南十五里臥獅山下,有洞曰芭蕉,深數百步。其中石乳懸垂,千姿百狀。春時,郡人多游于此。”之所以稱為芭蕉洞。因為明清時期,洞外山溪夾岸,芭蕉成林,蔭蔽數里,每當春天,風和日麗,滿谷綠云,風景宜人。若是山雨飛灑,銀珠萬點,落在芭蕉葉上,一陣陣清脆的淅瀝滴答之聲,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,異常悅耳。明代著名詩人毛鉉《蕉洞春游》詩云:“幽谷小洞天,沉沉若隧道。石門古莫高,石蹬凈如掃。石花三月開,色比桃花好。既非人技為,此理不可曉。或云有神仙,幻此物外寶。”
公元1639年,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兩度進洞游覽,并在其游記中有詳細記述。1942年,著名繪畫大師徐悲鴻從印度歸來,百忙中擠時間,興致勃勃地到石花洞游覽。原民國國務總理李根源、騰越起義領袖張文光的墨寶也鐫刻在石花洞上。可見昔日的石花洞,璀璨景色美不勝收、多么輝煌。 六十年代后期,石花洞被石油庫占用,洞內的石傘、石鐘、石樓等許多景點被破壞一空,洞外的芭蕉林已毀,勝景不在,甚是可惜。滄海桑田,年復一年,廟會從未中斷過,成為保山壩子一代代人的最溫暖的集體記憶。
“芭蕉仙洞會”有吃不膩的家鄉(xiāng)美食。“細糯糯的豆粉,酸溜溜的醋,香噴噴的芫荽,甜甜的火燒肉,七老八十的老倌兒,跺跺柱棍,抹抹白胡子,撿了一箸又一箸。”廟會上不單單只有火燒肉拌豆粉一道家鄉(xiāng)風味美食,廟會上的家鄉(xiāng)風味小吃不勝枚舉,滋味香辣的醬粑粑、甜脆脆的花生糖、胖鼓鼓的透心綠豆、柔軟清甜的涼蝦兒、滑溜溜的醋水橛橛、雪花般狀的糖渣、白嫩嫩的豆腐腦、糯嘰嘰的甜白酒湯圓、熱氣騰騰的破酥包子、飄柔的冰粉、誘人的紅糖米糕、酸甜可口的糖葫蘆、百吃不厭的豆粉米線卷粉等等紛紛登場,酸木瓜、紅皮甘蔗、荸薺、土瓜、核桃、橄欖、香櫞、麻菖蒲及各類水果一應俱全,還有賣火燒肉、牛肉、羊肉、米線餌絲、燒烤的攤販等,每一種風味都是對佳節(jié)的深情詮釋,每一口美食都會讓人欲罷不能,沉浸其中,念念不忘。
“文化搭臺、經濟唱戲”,廟會上的琳瑯滿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,日雜百貨、肉鋪山貨、各味佐料、青白小菜、生活用具、包錢紙火、各類服裝、五味藥材、耍獅子用的自帶喜感的大頭包包等,還有讓孩童找樂子的套圈圈、打沙包游戲、糖畫、面塑等,讓人樂此不疲。老老少少乘興逛廟,滿載而歸。
?
在這個充滿溫馨、團圓的節(jié)日里,讓我們帶著“芭蕉仙洞會”的喜慶、家的溫暖、元宵節(jié)的甜蜜,邁向新的征程。
供稿:陳永軍
編輯:楊宣嬌 楊艷青|編審:莽紅升 李金潔
責編:楊 偉
新聞采訪熱線:0875-2160649
新聞投稿郵箱:longyangxinwenwang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