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鄉(xiāng)的非凡十年——記西邑鄉(xiāng)趙寨村的十年之變
十年,是個很特別的時間跨度。它足夠長,讓一些非凡的變化可以發(fā)生;它又足夠短,讓我們不至于忘卻以前這個地方是個什么樣子。家鄉(xiāng)的變遷,我是親歷者,也是見證者。
這十年,我們不斷優(yōu)化和更新代步工具。從步行到代步車行。原來出村辦事,都是步行去,步行回,號稱坐“11路公車”,大家都是靠腳走遍“天下”。這十年,隨著經濟的發(fā)展,幾乎家家戶戶都買了機動車,摩托車、汽車便成了代步工具。摩托車又成了村民的代步工具,騎上它上地、騎上它送肥、騎上它打藥、騎上它走親、騎上它趕集……成了村民離不開的代步工具。由于生產需要,村民們又購置了拖拉機、微耕機和三輪車,同祖父輩比,同父親輩比,我們無疑是掉進了福窩窩。
這十年,我們不斷改善和創(chuàng)新種植條件。過去地塊零星,收種莊稼全靠背和挑,村民耕作都用傳統(tǒng)的農田耕作機具,如犁、耙、鋤等,對此,趙寨村先后實行了高標準農田改造、高標準煙田建設項目,將“補丁地”“巴掌田”進行重新“拼組”,對土地和機耕路進行綜合整治,改造成“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連、旱能灌、澇能排”的良田,小貨車、收割機等農機運輸設備,直接就能開到田地間進行作業(yè),同時采用無人機植保,家鄉(xiāng)也逐步實現(xiàn)機械化作業(yè),大大提升農業(yè)生產條件,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。

這十年,我們不斷完善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。十年前,村里滿是泥濘的羊腸小道,小時候上學都是步行,來回得多半個小時,尤其下雨天簡直就是寸步難行,現(xiàn)在回想起來記憶猶新。脫貧攻堅以來,一次一次翻新村里的路面,村內主干道路都是平坦的水泥路,一個環(huán)繞全村、四通八達的主體路網已經成為趙寨村經濟和社會發(fā)展的和諧樞紐與文明骨架。家鄉(xiāng)的基礎建設正在逐漸完善,開始修建起自然村活動室、村衛(wèi)生室、村級活動中心,活動中心有乒乓球、籃球場地,各種運動器材。農閑時節(jié)早晚可以鍛煉身體,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。
這十年,我們的居家環(huán)境和生活條件越來越好,幸福指數(shù)不斷攀升。小時候,家里住的是土墻的小房子,廁所是旱廁,天氣炎熱的夏季,就會散發(fā)出特別難聞的氣味。村子里的公共區(qū)域沒有專人打掃,從而呈現(xiàn)出了雜草叢生、垃圾亂倒的場景,垃圾清理全靠風刮、污水處理全靠蒸發(fā)。家家都住著土木房,遇到惡劣天氣就會漏雨,整個村子只有一臺黑白電視,看到很晚村里沒有路燈,靠著月亮指路回家,村民生活異常拮據(jù)。脫貧攻堅以來,政府扶持進行危房改造、拆舊建新,統(tǒng)一接通了自來水,隨著人們日子漸漸富裕起來,村里建造了一棟又一棟新房屋,淘汰了過時的舊房子,新房子裝修得也很新潮。家家戶戶用上了電冰箱、洗衣機、凈水機等各種新型家用電器。村道里也都安裝了太陽能路燈,變得更加明亮。
十年,許多事情都在變,不變的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創(chuàng)造美好生活的決心。歷史的車轍不斷向前,但它留下的記憶永遠不會磨滅。我更堅信和期待,我的家鄉(xiāng)會更好、更美、更和諧!

供稿:趙寨村?趙建麗
編輯:楊宣嬌 楊 軒|編審:莽紅升 李金潔
責編:楊 偉
新聞采訪熱線:0875-2160649
新聞投稿郵箱:longyangxinwenwang@163.com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