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無事此靜坐” ——來仁壽門尋老保山記憶
沿著小巷的青石板,漫無目的,隨心而行。這里曲徑通幽,別有洞天,散發(fā)著古老而清悠的氣息。與繁華熱鬧的街市對比,這里是那么靜、那么凈、那么慵,仿佛時間在這一刻凝固,歷史在這里定格。擇一隅靜坐、發(fā)呆,恍若置身世外桃源。讓人不由想起蘇軾的兩句詩“無事此靜坐,一日似兩日。”說的就是此情此景吧?
太保山西北麓,有原永昌府城8座城門中唯一幸存下來的一座——仁壽門,在古代,這里是軍事要沖和關(guān)隘。這里的一磚一瓦曾是歷史的創(chuàng)造者,也是歷史的見證者。聽老一輩人說,很多年以前,這里的原住居民只有王、李、姚三個姓氏的人家,這里曾以種植蔬菜為生,稱為蔬菜大隊。后來隨著外來人口的入住,種植蔬菜的地域有限,最后蔬菜大隊也逐漸消失殆盡。
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建,很多地方已經(jīng)拆了重建,只有這里依然保留著原貌。似乎是被遺忘的角落。
雖然我在保山城居住了30多年,但是對于仁壽門的了解,僅限于閱讀段一平老師著的《老保山》和其他報刊中零星所得。記憶里,以前也曾到過好幾次,但都是匆匆路過而已。直到今年暑假里的一天,應一個朋友的相約,在仁壽門社區(qū)腹地走了一遭,瞬間被這里安靜、干凈的環(huán)境所打動,被這承載著歷史使命的它所震撼。后來,我又獨自來過兩次,越走近它就越覺得這是一座寶藏,更似一個飽經(jīng)滄桑、閱盡世事繁華的老人,墻壁的斑駁,瓦礫上的野草見證了歷史的變遷,訴說著這座城市的發(fā)展和進步。
從仁壽門社區(qū)東邊的小巷口進入小區(qū)。在文化局的家屬區(qū)院內(nèi)有一棵槐樹,主干上爬滿了一株火龍果,可能有6米左右高,火龍果枝條上的“腳”堅實地扒著樹干,一直向天而長。“每年夏天都會開出淡黃色的花,滿樹都是。”守門的阿婆樂呵呵地告訴我們,“這火龍果只會開花,還沒學會結(jié)果。”呵,好智慧樸實的語言啊,這不正是華而不實的寫照嗎?
穿過大門向南而行,10米處有一間廢棄的電影公司,可以想象得到,這里曾是城市最繁華的地方。路兩旁都是老式的土墻瓦房,屋后有明溝。路面很干凈,墻面多數(shù)用鐵銹色偏黃的泥土粉刷,有的墻面熬不過歲月的侵蝕,稍微出現(xiàn)脫落現(xiàn)象。透過土塊,看到了它樸實無華的內(nèi)在之美——草莖。多年過去了,草莖始終緊緊地抱住泥土,繼續(xù)著保護墻體的責任。墻面沒有任何涂畫的痕跡,只有墻角一抹青苔伏墻而生。小巷很深,左拐右拐,猶如進入了迷宮,稍不注意就會迷失方向。小巷里行人很少,可能是我們錯過了上班的高峰期吧。偶見幾個拉著菜籃子的人,邁著慢悠悠的、從容的步態(tài),仿佛幾十米外的車水馬龍從沒發(fā)生。在這里,你可以充分享受慢煮時間的感覺。
憑高望之,滿城皆花。在仁壽門社區(qū),每戶院落無論大小都種植很多綠植,生態(tài)、審美。更由于保山冬無嚴寒、夏無酷暑的氣候,綠意盎然,花枝不斷四時春。如今,一些嗅覺敏銳的商家,更是愛上了這古香古色的環(huán)境,不知何時咖啡屋、茶事、書吧、花店、小酒館、私房菜……等等,如雨后春筍般在街邊、小巷里生長。
來吧,來仁壽門社區(qū)吧,擇一隅靜坐,享受時間的饋贈。

供稿:隆陽區(qū)九隆教育集團六小校區(qū) 宋玲
編輯:楊宣嬌|編審:莽紅升 李金潔
責編:楊 偉
新聞采訪熱線:0875-2160649
新聞投稿郵箱:longyangxinwenwang@163.com
